消除皮肤白癜风 http://www.yunweituan.com/m/春分,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优胜社区的油橄榄种植基地内绿意盎然。一株株油橄榄树枝头纷纷吐出新芽,微风拂过,远远望去,绵延数公里的油橄榄林泛起阵阵绿浪。
“移栽油橄榄要注意别伤着根哦,及时浇水,修剪叶片。”
“好的,林总。”
绿浪中,一位头戴遮阳帽,中等个头,身材清瘦的老人停下车,走到地里,认真查看,向“工人”反复叮嘱。
所谓“工人”,就是优胜社区的居民,而他们口中的“林总”,正是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台商林春福。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已扎根凉山11年,如果不是一口标准的台湾口音,和当地农民看上去也没什么不同:两鬓花白,精神矍铄,身型轻快,由于长年户外工作,皮肤黝黑,笑起来满脸皱纹。
“我在凉山就做了一件事情——做顶级橄榄油。”林春福说。
追梦:用心种出“完美”油橄榄
林春福曾是全球知名的工艺品制造商之一,有员工一万多名。年,到深圳办厂。
年,55岁的林春福和两位老朋友兼股东着手转行做农业。3年时间,他前往传统和新兴油橄榄种植国家系统考察,并聘请国内外油橄榄专家多方考察、论证,决定做橄榄油。
种植油橄榄对气候条件要求高,种植的地方并不多。回国后,林春福考察了甘肃、云南以及四川绵阳、达州等地。“冕宁县光照充足、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有着和地中海产区十分相似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油橄榄的生长。”年,林春福把追梦的地方定在冕宁。
年,林春福在宏模镇的山坡地种下第一批亩油橄榄树。
投资农业不会一夜致富,资金投入很大,回报需要耐心与心血。林春福拿出了“匠人”的劲头,一头扎进承载希望的果林里——
测土、选种、育苗、移栽、剪枝、灌溉、施肥、除草、收果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亲自进行试验、对照,探索最适宜的种植技术和方法;
在田间地头,干粮和水就是一顿伙食;通宵达旦,只为攻克一项技术难关;思念亲人,翻看妻儿的照片便是最好的慰藉……
这份付出,源自林春福专注的品质,更是对充分认证后作出选择的自信。
两年后,亩果树开花结果,如释重负的林春福信心满满地扩大种植规模。在冕宁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从年起,基地油橄榄种植规模从星星点点到连接成片。
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林春福更重视品质的把控,他秉承“绿色、有机、安全”的生产原则,形成了一整套土壤、水肥管理体系。基地产生的枝条、果渣等残余物,通过有机肥生产线处理,变废为宝,既满足了有机发展需要,又减少了残余物对环境的破坏。
“做农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每年都测土,根据测土结果来调整施肥等田管措施。”林春福说。
在产品加工环节,林春福更精益求精,严格执行国际标准,生产出的特级初榨橄榄油,达到全球不到2%产量的生饮级别品质。年,产品荣获全球最大规模橄榄油竞赛——洛杉矶国际橄榄油大赛金奖。“大凉山生产的‘中国造’橄榄油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就是林春福心中“完美”的油橄榄。
圆梦:做好农业就是让农民受益
“刚来的时候,当地群众日子没现在好,村里还有贫困户。”至今,林春福仍记忆犹新。“最好的农业需要和当地农民一起做,慢慢做,让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
过去,农户的山地只能种玉米,每亩地年收入仅元左右。企业采取“公司+科技+农户+基地”模式,政府动员农民按土地流转、入股方式合作。前5年,农民可获每亩元土地流转费,从年开始,农民按土地入股分红,可分得企业利润的36%。农民还可在基地打工,实现土地分红和打工“双收入”。
“把地租给公司,年轻人出去务工,老人在家带孩子,还可以在地里干活,每年要挣多元。”作为反对流转土地的“第一人”,社区居民沙马阿吉尝到了种植油橄榄的甜头。
冕宁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油橄榄产业带动当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圆了3余户群众的脱贫奔康梦。
从年开始,林春福选择以村为单位进行合作,油橄榄种植面积增加到如今的2.5万亩,将带动余户农户致富。
不仅如此,林春福还做出一个决定:社区里彝族村庄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孩子,每年资助元钱。年,社区有4名彝族学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年,公司成立了“冕宁春风新农人培训中心”,计划每年培训户农户成为掌握油橄榄种植技术的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当地彝族老乡给橄榄油取了个彝语名字“木都哈尼”,彝语“火焰”的意思。而“火”在彝族文化中代表“希望”。希望,燃起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筑梦:打造大凉山橄榄油品牌
年,获“四川省第四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聘为第二批林草乡土专家,是唯一受聘的台湾同胞……面对个人荣誉,林春福谦虚地说,“凉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还要扎根这里再做点事。”
冕宁县提出着力打造国家级油橄榄产业园区,预计5至10年后,全县油橄榄产业将产油吨以上,产值10亿元。
为主动融入冕宁油橄榄产业发展规划,林春福提出,公司要“兴一接二连三”,即,扩规模“兴一产”、深加工“接二产”、搞旅游“连三产”,打造一个集产业园区观光体验、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型”森林小镇。
从年1吨的产量到如今年产吨,林春福付出的耐心与心血换来了越来越多的回报:公司引进海外最前沿的超高密度种植技术,申请实用专利16项;聘请资深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公司+科技+生产单位”的科技联盟;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
“凉山有得天独厚生产世界顶级橄榄油的条件,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都适宜种植油橄榄,至少有50万亩。”在林春福看来,通过自己11年来的努力和尝试,油橄榄种植技术和发展模式都已了然于心,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发展力度,他将全力提供技术支持,打造世界顶级的“大凉山橄榄油品牌”。
年,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林书任,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工作机会,跟随父亲的脚步来到大凉山。
“父亲那一辈台商,不管做什么,都很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愿意花精力投入到生产技术革新、品质创新中。”林书任说,“我们这代年轻人从小接触互联网,更了解当下市场、营销手法、用户习惯等,两代人配合能将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如今,已逐渐接过父亲接力棒的林书任在公司里主要负责市场营销和观光工厂的建设。
“明年我就70了,再干10年,为打造大凉山橄榄油品牌再出点力!”林春福笑着说。他的橄榄梦还在延续。
文/图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蒋映春程宗萍马海伊生
编辑/钟毅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