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想看看PerkinsWill医院的,没想到看到的第一个作品是博物馆,公建确实做得很大气,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形式主义,同时功能和细节却又非常的实用精致。
很简洁有力的立面语言,注意到的是博物馆标识没有放在建筑顶上,细想起来现在确实好像都改了,这几年很少看到建筑把大字用钢管支在正立面屋顶了(县城里面到还是很多),在做立面的时候经常会忘记设计这几个字的位置。红色点缀雕塑也很符合生命博物馆的主题(在想这个雕塑采购时造价估了多少钱?)
一直以来都很不喜欢的防护栏杆,总感觉有点侵犯人权,但似乎对于大量人流时也确实没什么其他办法,在地上用标识涂刷或者铺装来区别似乎也起不到真正的缓冲作用。
“鹦鹉螺"造型,大部分建筑在地下确实还是比较节能,本身展馆内部对采光要求不高,通过一个下沉庭院让中庭公共空间能沐浴到阳光也就达到目的了。
坡道景观可惜没开放,大部分设备都放在了这个坡道左侧的后勤道路上,能让整个屋顶几乎没有设备还是挺花心思的。
现在一看到水景就会想到九寨沟和成都大悦城的水景.....
下沉创造高差的景观做法很好,比单纯用铺装划分区域更有空间感,在阳光好的时候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水景感觉非常不错,晒着太阳,盯着跌水跳动的反光总会让人产生意识恍惚的感觉。但还得注意无障碍设计,坐轮椅的人士想下去再上来是没办法的。
比如说这位。
绿化景墙,却是在东北朝向,感觉装饰意义大于实用价值,绿墙后面的是办公后勤区域,节能实用效果有限,但要说符合生命博物馆的设定的话呢花点钱也到说得过去。电子屏倒是很重要,很多部门都有这个宣传需求,阳安中学也是设计体育馆时没想到举办活动时的电子屏需求,后来只能修改设计在立面上再单独加上一块,怎么说肯定都还是会有点突兀.....
一直在想像地铁上盖这类项目,如果是地铁和建筑一起修的话,协同工作肯定会大增,但无疑整合性会很好,但如果是先有了地铁站再后期来上盖(比如成都很多地方)的话,结构方面的设计怎么弄?又都要重新挖开么?
入口大堂看到的细胞幕墙和顶部采光,室内温度湿度控制得非常适宜,光线感非常好,明亮却不晃眼,不会出现局部光照过强,局部又没有采光的情况。没看出幕墙结构的排列规律,但应该是铰接的螺栓球节点居中,再内层加玻璃,外层加细的构造装饰格栅。
想到原来读书时做的伊斯兰博物馆加建项目,当时也是想在玻璃幕墙外再加一层arabesque装饰格栅的,时间来不及了没设计上.....
当时考虑的用定制活动可适应式支点来固定折面玻璃,最近准备一注考试正好看到幕墙构造篇章,发现这样的节点还得多做两层加固才行啊,而且施工安装方式得重新设计。
不知道原本预想的时候服务台背后有没有这片玻璃幕墙,把这么好的一副画挡住了,而且由于玻璃反射,一整天都会很难看到画的内容,原本顶上还加了这么多射灯,应该是想凸显画作的(估计这幅画还不便宜)......所以今后做设计得开始用实时渲染了,针对重点区域进行一整天的模拟,像这个大厅空间,如果是su或者revit里面不开渲染的话很难察觉到玻璃的反光问题,尤其是su,而效果图一个项目就那么几张,还经常都是做假的光线,更不可能发现这样的问题。
屋顶的采光,用的电控控制连杆,医院时曾想做一个大面积的采光天窗,两侧架起来夏天自动排风,冬天关闭,保温的同时也能很好的采光。但整体项目造价不足,采光天窗成了最早被砍掉的,改成了三块小型天窗。
当时很医院医院的自然采光医疗街设计,但后来医院的采光连廊投入使用后也面临了一些原来没想到的问题。
靠自然通风毕竟不好做到实时控制微气候,大厅区域人流多了后进出频繁,相当于大门是一直打开着的,温度湿度都不好控制,整个超大大厅加上医疗街整体全中央空调的话荷载和成本又会非常高,后来加装了很多工业电扇,但看起来会感觉改善有限。
估计当时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保持外立面简洁,没有做双层门斗,直接都是单门进出,确实对于中央空调会有点不利。
医院这种空气幕感觉都要好一些,只是噪音扰人。
医院,做了双层门斗加自动滑门,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没做采光天窗,医疗街倒是很紧凑,效率是很高了(座椅都是直接摆在交通流线中间的),但整个室内的感觉就是巴不得赶紧看完病赶紧走,没有自然采光总会让人有种不由自主的紧张感。
再反过头来看上海自然博物馆这个室内就会觉得真的太舒服了(除了小孩多了有点吵,但反过来说明学习氛围浓厚嘛),玻璃不知道是两层还是三层(总感觉两层的隔热效果应该没这么好),整体朝南,光照过滤进来了,多余的热量挡在外面,加上地下庭院的水景来调节微气候。是实打实的真正绿建。感觉现在设计确实在好多时候